2022年5月6日 星期五

【老師也要學不停】文本分析--素養導向國語文教學關鍵~許育健教授

【開場】

 以艾蜜莉的詩帶出閱讀的好處,書就是可以帶我們翱翔世界的最快捷徑~


以一個老師的角度來說,文本的認識和詮釋就是教學的起點,也是備課的首要任務。


【概念區分】

文本(意義性):只要能夠顯示意義的文字、符號之句段篇章等文字媒體,像招牌、插畫、書都算文本。
文體(鉅觀):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抒情文。
文類(目的):詩歌、散文、故事、小說、劇本,但隨著邊界交融,類型也不再也出現散文詩,強調的是對讀者的意義。
文本表述(微觀):表述是文字呈現的不同形態,表現出字句特徵的不同,也是十二年國教中強調的,分成記敘文本、抒情文本、說明文本、議論文本、應用文本。


【國語領綱中的學習內容~文字篇章/篇章】

以國小而言,
低年級:1.故事、童詩 2.結構
中年級:1.現代散文  2.寓意
高年級:1.少年小說 2.兒童劇 3.古典詩文

重要的是,文本類型不同,文本分析重點就有差異。


【作者、文本、讀者三者間關係】

教師在閱讀文本時,會聚焦二處:文章的核心內容(文心)、文章的寫作形式(雕龍),而教科書中的文本通常是編者依據教學性的目的來把修改作者的文本,所以作者和作品間的關聯,教師可以思考在閱讀時,是要以作品優先?還是作者優先?

                           

究竟作者、文本、讀者三者的關係為何呢?三者之間的主次地位其實隨著時代而演變。

作者中心以前文字是少數的貴族專屬特權,但18世紀的工業革命帶動了中產階級地位的提升,文字的創作就愈來愈多,讀者和文本的接觸變多,就開始對作者有更多的好奇和認識。

文本獨立:1960年代,羅蘭巴特提倡「作者已死」,試著擺脫作者,作者的地位不再,而單純聚焦文本上。

讀者反應:1980年代,羅森布雷特更重視讀者的反應,運用在教學上,就是更重視學生讀完文本後的反應。




其實過多的訊息,就會有過多的限制,我們應該去思索,帶孩子去理解文章時,是否應該保留更多空間給讀者?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文本時,就可以讓理解更多元,思考更多樣。

以下面這首詩為例,若以文本來看,會覺得像首情詩,但以讀者觀點而言,若是老人和少年來看同一首詩,解讀的重點一定不同,又以作者來看,鄭愁予是在抗日戰爭下長大的,對他影響更大的是仁俠精神,所以這首詩的你和我,也可能指的是國家和自己。

《錯誤》 鄭愁予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般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文本是什麼?】


【文本分析的三大原則】

💙從整體到局部
💚從內容到形式
💛從具體到抽象





💓文本分析要做四次閱讀:

1.瀏覽主題
2.讀懂內容
3.讀出寫法
4.領略主旨
主題:文章內容可以直接提取的,可以對應到單元主題。
主旨:隱含的寫作的目的、表達的觀點,寓含的道理
也就是讀完後,站在作者或編者的角度思考編選的目的和想傳達的道理。

💓國語文教材篇章的分析項目:




熟詞生用需要特別抓出來教學,如:摸黑指的是在黑暗中摸索著行動或做事。


【教材的基礎分析】
課文(文本類型)👉統整活動/學習地圖/百寶箱(學習重點)👉習作(練習延伸)



小學文本~藉由教材(編者)的提示,分析出文本的重點

從主題出發:以四上主題【運動樂趣多】,可以分為二個語詞:運動/樂趣多,在閱讀時需要時刻去思考樂趣在哪裡?

從課後的重點+習作出發:從編者已經安排好的課後重點和習作內容,找出課文需要關注的關鍵語句。

從讀寫結合出發:備課可以以單元來備課,通常會一個單元安排一篇寫作練習,在前一課就可以先預告寫作主題,讓學生有充份時間準備寫作材料,再配合統整活動重點來幫助學生學習寫作,就可以發現這個單元要教會孩子如何從動作、表情、心情來描寫運動的重要時刻。


【教材的進階分析】


一、記敘文
故事的元素:人物、場景、情節,更重要的是讀出文本的主題。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
記敘可以分為敘述和描寫,敘述是概略的敘述事情,形成文章的骨架,而描寫則是細緻的勾勒和刻劃,豐富文章的細節。


記敘文的結構:

敘事:
💜故事的本身(story)
*事件(行動)、情節(和事件最大的差別就是有因果關係)
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事件)
國王死了,王后因為太過傷心也死了。(情節)
*事物(人物性格、情境設定)

💚說故事的方式(discourse,話語)
*誰說故事?以什麼觀點?透過誰說故事?
*時序(順、倒、跳)、詳略、快慢、空間移轉、虛實

💛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
以水滸傳武松打虎而言,施耐庵真的打過老虎嗎?
無論故事是真還是假,只要寫得真實為上,才是寫故事的最高原則。
以王獻之故事而言,他真的寫完18缸水嗎?其實未必,裡面更可能是以作者的角度出發,讓故事要導向他要表達的重點。

觀點:作者從哪種視角來看事物?
敘事時,有全知觀點(每一個角色的心情都會被作者寫出來,以創作角度而言是最自由的)和有限觀點(為了讓讀者有更多想像空間,只單就你或我的角度來敘寫故事。)

論說時,女性觀點、兒童觀點、文化觀點。

作者以何種角度來敘述或談論事件,以羅生門而言,用強盜、妻子、丈夫三個不同的敘事角度來看事情,事情的面貌就不同。


人稱:說故事的人,對誰說故事?
💛第三人稱:我向你說的故事

💚第一人稱:我向你說的事

💜第二人稱:我向你說的故事

在評量時,不需要考學生文章是第幾人稱,這比較屬於表層意義,無助閱讀理解,重要的是,為什麼作者選擇第三人稱而不選擇第一人稱。

以【小蜻蜓低低飛】為例,故事主角是一個小孩,以第一人稱來敘寫,作者只是扮演一個說故事的人。

隱喻(metaphor):

比喻~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明喻:我像一頭豬一樣的懶
本體(我)喻詞(像)喻體(豬)
隱喻:豬大哥(隨和的概念)、豬小弟(聰明伶俐的概念)

象徵(symbol):被重覆且強化的隱喻,如玫瑰代表愛情、太陽代表正向能量、雲代表自由、牆代表阻礙。

寓言(allegory):把隱喻放大,由故事情節來表達意義。(朱家故事、老鼠嫁女兒)


再現:
以愛心樹為例,除了故事內容的理解外,一定要談到故事的隱喻和再現,究竟文學反應了什麼的真實現象?故事中的角色一個是無私的付出,一個是無盡的索取,可能反應了生活中的親子關係,也可能是師生關係,只有談到故事背後隱含的道理,才能真正觸及故事的價值。

透過上述不同面向來思考文本,也許可以獲得更多啟發和教學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108課綱教材開箱】六年級三家版本國語一課一重點

👉👀延伸閱讀:五年級三家版本一課一重點  https://sunnyteaching680228.blogspot.com/2023/11/108.html 康軒版六上語文讀寫重點統整表 課文 語文讀寫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