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探究的重要
探究就是透過課堂對話交流,思考語文的表達能夠有什麼效果,幫助思考和情感的表達。
以下面為例,你看到什麼?如何描述這杯水?還有一半?還是只剩一半?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思考。
這半杯子,如同語文課堂
它的樣子,也決定你的語文課堂的樣子。
再以下圖為例:
Q:你看到了什麼,請用一句話來說明。
每個人的觀察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讓學生說明原因。
如果再進一步以不同角色來立場來問,也可能會有不同的想法,如:
如果你是這朵小花,你是怎麼想的?
如果你是小草,你是這麼想的?
如果你是這座牆,你會怎麼想?
這個例子可以說明為什麼要探究?深層的思考沒有標準答案,而能夠引發思考的探究才是未來世界的核心能力。
現在老師和過往不同,過去的老師擁有宣告知識的主權,但現在環境各處充斥著各種訊息、資訊、知識,知識比過往更容易得到,老師不再擁有知識的話語權,在課堂的影響力更應該展現在教導學生整合各種知識的關係和關連形成的規則,也是課堂探究的核心。
因此,探究課程不用一定是多宏大的課程,而是創建一份讓學生動腦的課程。
探究方向有二種,今天以第一種為主:
一、用語文探究語文
二、用語文探究其他領域
語文探究面向
語文探究分三個主要層面:語文基礎、文學賞析和文化脈絡,涵蓋了從語言分析到文化解讀的多個層面。
一、語文基礎(小學大部份以此為重點)
字詞語句(what)
寫作形式(how)
主旨寓意(why)
二、文學賞析
觀點(point of view)
象徵(symbol)
隱喻(metaphor)/寓言
再現(representation)
三、文化脈絡
意識型態(ideology)
階級(class)
性別(gender/sexuality)
種族(race)
課例:四年級~靜靜的淡水河 /林良
靜靜的淡水河,
從廣大的田野流過,
帶來深山裡叢林的氣息。
松針和苔蘚把妳染綠了,
柔媚的綠色的淡水河!
靜靜的淡水河,
從都市的邊緣流過,
帶來人群的快樂和奮勉。
晴空的映照把妳染藍了,
歡躍的藍色的淡水河!
靜靜的淡水河,
在茫茫暮色裡流過,
帶來夕陽下大地的祥和。
晚霞的閃耀把妳染黃了,
美麗的金色的淡水河!
靜靜的淡水河,
在點點星光下流過,
帶來深夜裡人間的安泰。
明月的凝視把妳染白了,
潔淨的銀色的淡水河!
👉理性思考:較線性,無探究空間。
淡水河在不同時間和空間都有其迷人的變化
👉感性思考:當與自己經驗結合思考時,就更有探究空間。
譬如以居住地的河來思考,與文本提到的河有什麼雷同或不同的地方?
-->進一步發現所有的河都有時間和空間的變化
-->若以第一人稱思考,把這首詩比擬成人,我們在不同的地方和時間,是否也會像淡水河一樣有這樣的變化和心情?
(中間有一段漏聽)
請AI協助探究的時候,還是要小心它正經八百的胡說八道,太早讓學生嘗到AI找答案的甜頭,不是好事。
小結:老師在應用AI時可以去思辨真偽,因此學生的自主應用應該也要到批判思考到一定水準才適合,個人傾向暫時不用。(非常認同,我也是這樣的立場)
借鏡其他國家
Book:<上一堂思辨的國文堂: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
一、口語表達
與陳明雷教授推動的多文本閱讀精神相似,讓學生在五小時內閱讀十幾篇文章,寫一篇主題評論。學生需從多篇文章中整合資訊,進一步形成自己的見解。此一過程鼓勵學生從閱讀中思考問題、提煉重點,並進行批判性反思,呈現探究精神。
三、寫作:
看見探究的歷程
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後,要如何看見孩子的思考歷程?可以考慮運用下面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閱讀與討論,再一次3-2-1來檢視前後的差異。
圈出3個好奇的詞,如:恍惚、提心吊膽等
提出2個疑問,以這首詩為例,可能想知道~
稻子和稗子的區別是什麼?
為什麼是陳皮,而不是蜜餞?
每一個由文本產生的疑問都可以帶領我們更進一步思考。
這類的文本沒有標準答案,但透過探究會啟發思考,促發學生對文學的興趣,那麼就是成功的探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