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學期,打開新的課本,是一件令人期待的事。
孩子們好奇課文的內容,老師們則是想探究學習的重點,
到底要怎麼快速的概覽,才能在腦海中形成這學期的課程架構呢?
不妨試試目次頁的備課方式,可以幫助我們有效梳理全冊教學脈絡,
還可以一次完成學期的寫作計畫喔!
【步驟一:找出課文和學習地圖關係】
不論哪一家版本,在每個單元後面都會設計一個統整性的內容,
可能是「學習地圖」、「語文天地」或「統整活動」,
這都是依據課綱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
安排設計符應課程的內容,以發展該年段學生達到的素養。
學習地圖是「學課文」到「學語文」的重要橋梁
學習地圖內容通常都會安排整個單元要教的閱讀策略及寫作核心練習,
再搭配看目次頁時,我會用筆畫出連結課文和學習地圖的線,以快速掌握當課重點。
以第一單元而言,對照學習地圖,
就會發現下雨的時候這一課可以用來教圖像策略,
這也表示這一課可以的結構清楚,適合教學生練習找出重點做整理。
當然策略只有練習一次當然學不會,要多練習才會精熟,
所以,這課練完了,可以搭配一、三課再做一次,重複做才會形成自己的能力。
在上第三課時,同時就要把學習地圖拉進來一起上,才能教學順暢。
同時,在腦海中也大致掌握了課文的教學重點了呢!
【步驟二:對應習作作文練習】
中年級的學生正值學習寫作的起步階段,每一篇的寫作練習都是打好語文基礎的重要練習,
因此習作裡的作文練習通常是寫作教學一個很好的參照內容,
通常為了平均教學份量,習作會安排一單元一篇寫作練習,
這時,我會一邊翻閱習作的寫作,一邊在目次頁上打星星記號,
確定這是本單元的寫作課次,寫上核心練習的內容,
並思考習作的寫作設計與剛才的學習地圖是否能夠串連?
如果可以,教學一定能比較連貫,用課本—學習地圖—習作寫作落實寫作教學。
如果無法,老師應該要幫孩子搭建鷹架,用專業補足教材的不足。
現在,你可以試著做做看,做完後大概會如下圖:
再搭配目次頁和學習地圖,我就會發現說明事物的文章在中年級也十分重要,
在學習地圖中,安排了認識說明類文章的學習點,那能不能進一步由讀而寫呢?
我就會進一步仔細對照習作的其他大題,發現有文章的結構可以利用:
還有習作的延伸閱讀:
(👀重點來了~這篇閱測在選文的形式是配合課文的說明文,在選文的內容呼應了課文的台灣特殊動物。這就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在形式上可以強化學生對說明文的認知,在內容上擴增了學生對主題的認知廣度。)
既然【課文+習作閱讀】等於提供了二篇範文,
那麼當然要請學生試著寫一篇,可以透過習作第四大題的圖像架構,請學生以新的寫作主題(介紹一種動物或台灣特有種)畫出架構圖,再以此架構圖來寫作,這就是第五篇作文,搭配著習作而設計,簡單好執行。
若想知道更進一步教學方式可以參考陳麗雲老師這篇文章有詳細說明:
https://yunteam2017.blogspot.com/2018/02/10.html
我在檢視學習地圖二時發現提問策略的教學(當然一次學不會,可以搭配閱讀有方法的小白板多做練習。)和文法四寶的介紹,我就進一步思考為什麼文法四寶會放在這個單元呢?
雖然學習地圖只概略的介紹了文法四寶,但其實這給了教學一個很好的起點,
連結第二單元主題在介紹創意發明的故事,我們可以進一步探究:
這時就可以請學生把上網查的資料,
搭配提問策略的表格,摘出故事重點,
最後參照第四課、第五課敘事結構:背景—起因—經過—結果,
寫成一篇文章,第六篇作文就完成了。
在一冊課文中,記敘文一定比例最高,
其他比例低的文體又是學生陌生的,尤其重要。
以詩歌來看,第十課是漁夫和金魚,配合學習地圖教導學生認識詩歌。
童詩的特色還可以從哪一課檢核呢?
同冊中,還有第一課是詩歌,這時老師就要發揮統整教材的功能。
讓學生再次回到第一課,請學生找一找是不是真的有這樣的特色?(求同)
因此,老師備課時,可以多問問自己:同冊、同文體的文章,在寫作形式上有何異同?
比較、對照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刻的理解文本,只要掌握的文本的特性,就容易發揮文本的價值。
下面紫色的線,就是找出同冊的同文體:(因為記敘文比較多就先略過不畫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