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老師也要學不停】詩歌教學~許育健教授

【詩言志】

 詩言志,指的就是透過詩來表達想法看法,可能是很廣泛的抒發情感,或議論某些現象、內容,通常由淺而深可以分成三個面向:

象:現象(客觀事物)
意象:現象顯示出的意義
意境:一節和一節詩的結合,顯現出一種情境、一種意境。


閱讀:由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
帶著學生在閱讀中可以感受到音韻和節奏,用想像力去帶動,在意象中可以體會到不同的啟發,詩是情感的出口,應該是自由、不受限的。閱讀詩歌有很大的解讀空間,也因此很難標準化,所以很少在大考時出現。


寫作:由上而下(Top-down)的模式

(非一般教學的仿作,指的是詩人的創作)

基於事物觀察、情感埋藏、議題隱含和人性探究,寫詩時應該是先由主題發想,才會落為文字,把心中的想法轉化成文字,透過文字的排列組合,把想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

【詩歌的賞析】
老師在賞析一首詩歌時,可以思考三個面向:
寫什麼?
如何寫?
為什麼要寫?

💛教授小提醒:詩的本質是內容,不是形式,因為形式是為內容和主旨服務。詩歌教學的重點在引導學生讀出感動,而不是只是教學生句型、修辭,那會失去最耐人咀嚼的核心,這樣教詩歌就太可惜了。


【詩歌的技巧】
:直接陳述
低年級的詩歌常是直接陳述,詩歌也可以直白的表達。
:比喻
詩歌中常見,以以物喻物,以促進對主題的理解。
:觸發聯想,由物觸情
現代詩常見,直接用一句話跳到另一句話,產生互文的效果,觸發某些情感,產生新的理解。


下面三首詩歌,雖然形式不同,但都是表達作者內心的情感,也就是與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提到的一樣:我們義大利的寓言故事,總是在談論愛與命運。我私以為·詩歌也是。

上邪!
吾欲與君相知,
長命無絕衰。
山無陵,江水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
乃敢與君絕!



杜甫·〈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夜舟。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轉化到內心的世界)



余秀華·<我愛你> 

巴巴地活著,每天打水,煮飯,按時吃藥 

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像放一塊陳皮 

茶葉輪換著喝:菊花,茉莉,玫瑰,檸檬 

這些美好的事物彷彿把我往春天的路上帶 

所以我一次次按住內心的雪 

它們過於潔白過於接近春天 

在乾淨的院子裡讀你的詩歌。這人間情事 

恍惚如突然飛過的麻雀兒 

而光陰皎潔。我不適宜肝腸寸斷 

如果給你寄一本書,我不會寄給你詩歌 

我要給你一本關於植物,關於莊稼的 

告訴你稻子和稗子的區別 

告訴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膽的 

春天



文學是詩歌的核心,詩歌是最早的文學,用以流傳精神與文明,承載了人類情感的歸屬。對照這些詩而言,他們都在表達愛和命運,愛就是對事物的付出超過一般的水準,命運就是無法去掌控的,命運很多突如其來的意外,讓人措手不及,很多事情的無奈、無法掌握。



💛教授觀點:詩歌是無法教的,無法給予,只能引導,讓詩的意義可以被再詮釋、被建構。



【詩歌的閱讀理解】

1.基礎語文:字、詞、「語句」

詩歌在教材上仍是需要有基礎的語文字詞理解。

2.深入討論:意象、意境、意旨

讀懂了詩的表層意思,就要進一步思考:難道只有這個意思嗎?透過這首詩,詩人到底想表達什麼?可以透過小組討論,只要合理,沒有標準答案。

3.細讀探究:象徵、隱喻、再現

進入形式和表達技巧思考:為什麼有的要標點符號?有的不用?為什麼要用這個詞,不用那個詞?細究後,就會發現短短的詩歌,只要細細思考,就能開啟不同的視野和想像。

同一段文字,只要排列、斷行、空格的不同,節奏就會不同,試比較如下:



讀完之後,我們就可以思考:蘋果代表什麼?是真的蘋果嗎?冰箱代表什麼?是真的冰箱嗎?為什麼會遺忘?這時,就可以進入下一個階段探討符號-->文字,思考從能指(單一的意義)到所指的可能(多義性)。



【從課綱地位看詩歌教學】

【學習表現】
聆聽:
1-l-3能理解話語、詩歌、故事的訊息
1-ll-3聽懂適合程度的詩歌、戲劇,並說出聆聽內容的要點
寫作:
6-II-5仿寫童詩  6-111-4創作童詩及故事
【學習內容】
篇章
·Ad-I-3童詩,Ad-II-3童詩,Ad-III-3童詩,Ad-IV-2新詩、Ad-V-2新詩
·教材編選指示第四學習階段的選材應包含古今散文、古典詩詞曲選(含本土素材)、現代詩選......等。
·第五學習階段要求每學年至少應選一課現代詩歌、一課古典詩歌

💛教授觀點:國小高年級要求童詩創作,其實有點不像創作,而是透過形式上的模仿寫的詩,有點像是散文式的詩歌。

【國語文教材中的詩歌】
詩歌在語文學習的位置,相對於散文而言,詩歌屬於韻文。

一年級認識的字很少,雖然低年級教材中很常見到詩歌,但目的可能更多是學識字,而不見得是詩歌,用詩歌的形式呈現是為了韻,為了學生好記憶。



【詩歌教學首部曲:基礎閱讀】

從十米高台
陶醉於下面的湛藍
在跳板與水面之間
描畫出從容的曲線
讓青春去激起
一片雪白的讚嘆 國中教材〈跳水〉(艾青)

整首詩很形象化,以陳述性的方式描述跳水,這首詩歌除了表面寫的跳水之外,更重要的要,得出詩人的意旨:跳水象徵年輕人對未知的勇敢躍進。

可以先找出詩眼是青春,進一步思考:其他語詞和青春交互可以產生什麼效果?
為什麼十米?十米代表的不只是高度,更有一種冒險、挑戰,彰顯了青春特性。
為什麼陶醉於湛藍?湛藍指的不是海水,可能是人生。
為什麼是雪白的讚嘆?把水花比喻成掌聲與驚嘆聲,富有詩意。



【詩歌教學二部曲:深入討論】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
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他讓我們結一段塵緣
當你走近/請你細聽
那顫抖的葉是我等待的熱情/而當你終於無視地走過
在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一棵會開花的樹〉(席慕蓉)



【詩歌教學三部曲:自我交融】



洛夫的〈愛的辯證〉拓展了原詩的深度,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裡的風、雨,到底代表什麼?回到自身,你會選擇什麼?讓學生將詩中的內容與自己的人生進一步產生連結。


【詩歌教學設計】

翰林版的教材設計




【中年級】

時間是什麼/林武憲

等待的人說
時間是蝸牛
牠的腳步慢吞吞
一步只走一小寸

忙碌的人說
時間是飛奔的斑馬
一會兒是白天
一會兒是黑夜
牠跑得實在太快了

也有人說
時間像彈簧
快樂的時候
它就縮短
悲傷的時候
它就伸長

更有人說
時間像流水
一去永不回頭

說了這麼多
我還是不明白
時間到底是什麼

提問設計可以由以下面向,由淺而深討論:
A生活情境
B基礎理解
C深入討論
D自我交融
E解決問題

A生活情境
 Q:你認為時間是什麼?
Q:做什麼事,時間過得快?(相對的概念)
Q:做什麼事,時間過得慢?

B基礎理解
朗讀課文時注意停頓和語氣,詩歌是以句子為單位,不同於一般散文是以段落為單位。
有時候三行才一句,每一行都會有些作者表現出的某些意義,把每一行讀完後,可以重新再理解這句話,思考為什麼句子這樣切分,作者想透過這樣的切分強調什麼。句子的切分不只是視覺上的設計,更是詩人有意傳達的表現手法。有些文句若沒有標點符號時,在朗讀時,則要思考如何表達語氣,這則來自讀者對句意的理解。

Q:等待的人覺得時間像什麼?(象)
Q:忙碌的人覺得時間像什麼?(象)
Q:為什麼時間像彈簧?(象)
Q:為什麼時間像流水?(象)
Q:文中的我不明白什麼?(這個我是作者本人嗎?還是指讀詩的小孩?)

先讀句,再分行,接著細讀詞:

忙碌的人說
時間是飛奔的斑馬
一會兒是白天
一會兒是黑夜
牠跑得實在太快了

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作者會說牠跑得實在太快了,而不是牠跑得太快了?
去細究這個詞其實是作者想傳達想強調的意思。

C深入討論
Q:你認為作者想表達對時間的什麼想法?
Q:你認同作者對時間的看法嗎?說說你的想法。


D自我交融
Q:如果這首詩是為你寫的,你想回應作者什麼?
Q:閱讀完這首詩以後,你對時間的看法有沒有改變?如果有,改變了什麼?
Q:這首詩讓你想起什麼事情嗎 ?某個重要時刻/某個難熬的時刻 ?

E解決問題
仿寫的時候要注意什麼呢?
仿寫的難度可以透過差異化任務給孩子選擇,不好著手的可以從仿寫開始,只仿一段、多仿幾段(仿形式),到挑戰自由書寫不受限課文的形式,都是可以的。


【定期評量的設計】
建議與定期評量結合,可以從詩的主題切入思考,讓學生以書寫的方式回答:

讀完第一課〈時間是什麼》這首詩,
(1)你對時間的看法有沒有改變?請說出理由或舉例說明。
(2)讀這首詩,是否讓你想起什麼事情?某個重要時刻/某個難熬的時刻,請用一百字來回答。(看法/具體舉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老師也要學不停】詩歌教學~許育健教授

【詩言志】  詩言志,指的就是透過詩來表達想法看法,可能是很廣泛的抒發情感,或議論某些現象、內容,通常由淺而深可以分成三個面向: 象:現象(客觀事物) 意象:現象顯示出的意義 意境:一節和一節詩的結合,顯現出一種情境、一種意境。 閱讀:由下而上(Bottom-up)的模式 帶著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