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老師也要學不停】教出雙閱讀素養—紙本X數位 培養Super優讀者~陳明蕾教授

在紙本閱讀的豐富及數位閱讀的完備的世代,
我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成為優讀者呢?
幫助孩子從獲得知識、收穫見識到學習辨識呢?可以從下面五個面向來思考:

【新文盲】
新文盲是哪些人?為什麼有的人識字,但沒有見識呢?
我們可以從身邊的人開始思考,有沒有哪些人是沒有光亮的?其實人類生命的本質是願意自己開展的,回到歷史長河來看,許多國家的進步可能都來自閱讀。那為什麼閱讀明明讓生命有光,現在大量的訊息卻無法照亮生命?以前六零年代學生透過認字,學會有意義的訊息,有一種帶來新氣象的希望感,但現代資訊爆炸,課本無法即時更迭的狀況下,如果我們的教學沒有更新,仍只強調訊息的吸收,那麼小孩即使吸收了訊息,也可能沒有辦法產生見識和分辨,而種下可能新文盲的因子。

【新挑戰】
教室普遍面臨的新挑戰就是孩子閱讀能力每況愈下,為什麼孩子的基本能力不足?孩子無法閱讀能力,也沒有閱讀動機,這樣的困頓讓教師常常有很多的無力感,隨著網路世代的來臨,孩子有問題不見得先問老師,可能問google、fb、找GPT,網路上的大量資訊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再伴隨著考試壓力,點點滴滴都形成了教師的新挑戰。

【新證據】

有的時候,當我們發現孩子的眼睛會因為不一樣的事情而亮起來,那就是最外的行為表徵。但隨著科技進步,眼動資料可以有更準確的發現:

以腦神經科學來說,當我們愈認真閱讀,愈不可能目不轉睛,閱讀時,我們的眼睛不是平順的在頁面上滑動,眼球必须進行一連串的短距離跳躍,快速、連續、準確地進行,讓頁面上的詞可以有合適的順序進到我們的大腦。許多動眼實驗顯示:大腦是樂於學習的,主動學習的。

因此,教師可以用新的眼光來看學生的學習行為。過往我們認為孩子被動學習、沒有動力,可能是來自於我們對孩子的理解不夠完備,老師可以透過科學新知來幫助教學觀點改變,如果我們能夠相信孩子是樂於學習的,才能轉化成我們的教學行動力。

舉例而言,過往老師們習慣要求全班齊讀,一年級還可以全班一起讀,但當學生識字量一分鐘達到180字後,還要求他和全班大聲朗讀時,有的孩子就會無法接受,因為要花多少力氣去讀,都和自己動力和能力有關,每個人都在用腦海中的先備知識來閱讀,所以閱讀速度不會完全相同。

【新佈局】
知識:字詞能力、閱讀以學
見識:廣泛閱讀、深度閱讀
辨識:作文觀點、寫作意圖

教師調整的第一步,就是我們不需要幫孩子提供字詞解釋或一定要學的詞彙,而應該教會學生有策略的見識,才有機會學會辨識。

閱讀的理解程度取決於文字解碼的自動化程度速度及大腦語言的複雜認知能力,當學生高階的基模(推論能力)愈完整,理解力就愈好。教師調整的下一步,就是把過去我們習慣提供孩子大量的知識,交由網路代勞,教師更應該把重心放在指導學生產生學習節奏和學習能力。

以「知識」這個詞而言比較高頻,眼睛停在這個詞大約200毫秒,「辨識」這個詞比較低頻,優讀者若不懂這個詞意,在他的眼球運動上就會在前後文來回,以利他從上下文來推論「辨識」意思。

孩子的閱讀障礙類型不同,需要的支持系統不同,但弱讀者可以透過廣泛閱讀來支撐學習,讓他們在二篇文本中閱讀時,透過大量的知識訊息慢慢生成主題共同的語意網絡。

【新高度】

在發現學生的困頓和為難可以用學理來歸因後,也許我們可以找到新的佈局,用評量的新高度打開學生學習的格局

Assessment of learning是安置性評量,一般會考、學測都是此類,有複雜評量指標與精準的評量架構,才能推估母群。

Assessment for learning一般的定期評量是此類,老師透過評量讓學生自主學習覺察未來的學習方向,不只是封閉式「我學會什麼」,而是開放式的「我可以學會什麼」,如:驕和橋都有喬的部件,我下次遇到新的生字江和虹,我就知道有工的部份。

過往老師常說教不完,但老師要有新的高度才可能化兩難為兩全。教師不用糾結在孩子有沒有讀懂某篇知識內容,因為內容不是核心,核心是思考能力,有了關鍵的思考能力及學習策略,才能遷移到下一篇文章,才有可能從知識、見識到辨識。

知識:文章說了什麼?
見識:它想影響什麼?
辨識:我是不是同意?

延伸閱讀:新文盲到優讀者進入到優學者的過程

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0082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科技展】康軒數位論壇~讓AI成為你的神隊友

  👉AI入口網站 https://padlet.com/sunny680228/ai-kidw24rix7qxa3g5 👉ChatGPT應用於語文課程設計的實例分享 課例~遇見美如奶奶 運用AI進行語文備課STEP1💚找文本亮點 運用AI進行語文備課STEP2💚設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