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到四年級,
每次打開都充滿期待,
一方面從編者的角度思考設計理念和原則,
一方面從教學者的角度思考如何運用於教學和評量,
這樣來回多思考,就能縮短教學和教材的距離。
這回想和大家分享習作的設計,
習作的設立目的是為了練習鞏固課本所學,
因此各大題除了與課文的學習搭配更密切外,
還有許多豐富題型活化學生思路。
為了強化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提升閱讀素養,
習作更是常見閱讀測驗的題型,
下文試圖分析閱讀測驗設計的理念,
教師除了備課教學之外,更可以思考如何應用其精神於定期評量中。
以康軒四下第二課心動不如行動為例,搭配的閱讀故事是小青蛙爬山,透過與課文主旨相同的故事,讓孩子可以做文本比較,逐步引導孩子思考想法、行動和結果的關聯性,發現實踐和堅持的重要性。當習作和課文內在聯繫緊密時,學習效果就容易加乘,因此在選擇定期評量的閱讀測驗時,也可以從課本單元主題出發,比如當學完了空城計之後,定期評量的閱讀測驗內容就可以是苦肉計,延伸三國演義的主題,鼓勵孩子閱讀古典小說,如此一來,教師在設計定期評量時就不用在茫茫文海中尋覓,以單元主題為羅盤指引,就不容易偏離航道。
閱讀測驗取材除了以內容為出發外,也可以用同形式的文章為主,讓學生關注於寫作手法。以翰林版四下第一課稻間鴨為例,習作搭配的閱讀是謝武彰的乖樓梯,以主題來看兩者並無相關,但共同點是皆為圖像詩,透過兩者比較,便可察覺以文字呈現圖象的趣味性。那麼定期評量就可以選擇多首圖像詩做加深加廣,也可以給學生一段詩文,鼓勵學生透過創作文字的排列,感受詩歌的美感。
綜上所述,可以看見閱讀測驗的取材,可以同內容主題、同寫作手法為主,也可以同主題+不同表述方式,但無論是哪種方式,都以是教材為起點來拓展,讓學習聯結性更高。
108課綱強調的素養教育是培育孩子成為未來世界的人才,強調培養學生多元文本的識讀能力,而PIRLS、PISA、學測等大型測驗也開始常見非連續性文本,包含地圖、問卷、流程圖、海報、報紙、廣告、解說圖等,因應時代趨勢,各式的圖表也大量進入教材,如:行前通知書、徴人啟事、公告、生活中熟悉的社群媒體頁等,都是強調學習與生活的聯結。
以康軒四下第七課未來的模樣為例,這一課是一首詩歌,透過疑問和想像開啟讀者對未來的美好圖像,而習作的閱讀測驗取材就以科技為主題,再搭配仿搜尋頁面的文章(如下圖),讓讀者透過閱讀更理解科技的日新月異,在內容上呼應了課文,而形式則聯結了生活,讓閱讀測驗成為探究課堂所學與生活之間的橋樑。
因此,未來教師在設計定期評量時,也可以考慮加入這樣的概念,多一點文本類型,多一點生活聯結,讓評量開始改變。
教師在上課時,對文意理解多以PIRLS四層次來提問,因此在設計閱讀測驗評量時應也不陌生,若出題題數足夠時,建議盡量直接提取、推理整合、詮釋整合、比較評估四個層次都考,避免機械、碎片、記憶的考法,但若像習作設計的篇幅常不足時,可以著重偏向詮釋整合、比較評估。
如康軒版四下第六課習作提問:下列哪一項不是本文介紹的地名由來?①當地的歷史發展。②當地的特色產物。③當地的地形特色。④當地的都市規畫。讀者需先掌握全文內容,整合重點,才能回應提問,這樣的考法便能快速掌握學生的理解程度。
當然不同文本的特性不同,教師在設計提問時可以做不同思考設計,以故事體為例,可以透過文章的關鍵句、關鍵事件、角色的行動和想法、主旨等提問,也可以與課文中的角色做比較,如翰林四下第十一課習作的提問:故事中的王子跟最後一片葉子中的老畫家,他們的個性如何?有相似的地方嗎?好的問題可以幫助學生思考理解,掌握全文核心概念,教師在定期評量時可以參考習作、學力檢測方向做設計,常見題幹如下:
內容理解類
例:文中的主角做了……事,可以用下面哪個四字語詞來表示?
例:改變主角的想法主要是因為受(誰)說的哪句話影響?
例:在……時,主角應該是什麼樣的心情?
例:在文章中,主角做……時,心情依序有什麼轉變?
例:文章中,A、B、C三個角色有什麼共同的特質?
例:依據文中……,句中想傳達什麼用意?
例:作者透過主角……的行為,想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例:文中的那一句話告訴我們,這個故事是怎麼一回事?
除了內容之外,寫作的手法、文章結構等也可以是評量的內涵,如康軒版四下第一課習作提問:這張啟事的目的是什麼?又如翰林四下第九課習作的提問:底下的地圖對閱讀文章有什麼樣的幫助?都是幫助學生在閱讀時可以思考敘寫特色的好問題,常見題幹如下:
形式結構類
例:這篇文章和我們曾學過的......相比,寫法上有什麼共同之處嗎?
例:這篇文章是用......結構來寫法,請問本單元還有哪一課也是這樣的結構?
例:作者為什麼在文章結束之後又加上「後記」呢?
例:文章中的文字框設計,你覺得它有什麼功能?
例:文中作者是根據什麼原則來安排......出現的段落?
閱讀除了拓展視野外,也希望能活化學生的思考,因此除了理解型的問題外,也可以回到學生身上問自己的觀點和做法,如康軒版四下第十課習作提問:如果你是東郭先生,當狼求你時,你的做法會和東郭先生一樣嗎?又如南一四下第八課習作提問:讀完這篇文章後,你有什麼想法?請抒發感想,為這篇文章下結尾。或許在追求理解之後,該探尋的是回到自身之後的選擇,當閱讀後的能量能應用於生活情境,解決問題,才能達到學習遷移、學以致用的目的。
思考一下,在過去的經驗中,定期評量的閱讀測驗多是什麼樣的題型呢?我想應該大部份的答案都是選擇題,但如果仔細觀察新課綱的教材就會發現,閱讀測驗的評量題型不再只有選擇題。課綱精神追求開放的思維、靈活的創新,因此為了鼓勵學生思考,題型也開始有了多樣性,可以看見各家版本都開始有問答題、排序題、勾選題、表格填答、配合題,又或是結合寫作的讀寫結合。
以翰林版四下第五課為例,有勾選題和問答題, 再以康軒版四下第十二課為例(如下圖),有排序題和問答題,都是希望藉由多樣題型達到不同層次的評量效果。如果教材的轉變有其意義,那麼評量的腳步是否也該跟進?也許,我們可以期許自己,下次出題也來點不一樣的題型!
延伸閱讀👉【108新教材開箱1】康軒版閱讀單元教材特色https://sunnyteaching680228.blogspot.com/2022/05/108.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