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麗雲老師邀請我去年暑假在宜蘭夢N分享,讓我能夠好好整理自己的備課方法,分享後也得到一些正面的回饋,剛好利用寒假記錄下這樣的成長軌跡~~
【我的備課方法】
「備好課,才能上好課。」麗雲老師再三叮囑我們,教師需要備課,課堂的學習才會發生,學生才能有效的學習。對我而言,備課可以分成學生、教材、教法,因為每位孩子都是獨立個體,教師一定最了解自己的學生的能力和起點,故暫不討論,所以我們可以先分析教材,再決定教法,透過教學目標的設定,而有語文知識、策略方法和思考價值判斷等高低層次的不同,可依學生年級、程度做不同進程的設定。
【如何備國語課】
備課如同射靶,教學好比射箭,必需先確定目標,才能調整射箭的力道、方向,射出一支準確的箭。目標的確定可以由外而內,層層推進,從年段重點、目錄、單元、文本分析到最後一課一重點,即能確定靶心。
【教學思考一:年段教學重點】
國小階段橫跨六年,每個年段側重的教學重點不同,可以參看能力指標、108課綱,對照下圖(資料來源:教育部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教學網站)清楚看出低年級在生字詞的教學比重高,應教導識字策略,打好學習基礎;中年級生字詞的比重減少,開始進入閱讀策略(推論、摘大意、自我提問、理解監控等)的教學,開啟篇章的寫作;高年級的重心則幾乎轉至閱讀寫作上,閱讀策略的應用上難度更高(包含以文章結構寫大意、詰問作者等),寫作教學也開始練習議論的表述手法。
教師一週的教學時數,可以參考年段教學重點比例,做出最好的教學時間安排,讓教學重點不偏離。
【教學思考二:思考目錄】
從目錄的整體高度設計教學,有助教師辨析教材重點,做好教材連結,清楚掌握教學地圖,找到有效的教學切入點。
教師備課時可以思考整冊中有哪些<文章結構相同>,尤其是新的文章結構,第七課請到我的家鄉來、第十一課台灣的孩子(紅色框框)同是分、分、分、分的結構,統整學習或溫故知新,其實都有強化學習效果的功能;或是<文體同手法異>,第四課米食飄香和第六課掌中天地(藍色框框)同是說明文,但一課是舉例說明,一課是依時間演變說明,讓學生可以比較寫作手法不同,更能掌握說明文的寫作方式。
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問自己:這一次冊的哪些課文有跨單元間的連繫?
除了同冊,也可以跨冊跨單元,找出文本中的共同性,如同麗雲老師群文閱讀裡提到的1+x,以一篇為主體概念,圍繞此文本,串連起其他相關連的文本,於閱讀教學中可以擴大學生的閱讀面,在寫作教學中可以補充成為孩子的寫作素材,不怕學生沒材料可以寫。
若以康軒四下請到我的家鄉來為例,要仿寫一篇介紹自己的家鄉,但又擔心孩子不夠認識家鄉,除了補充資料的方式外,也可以利用連結過去已經學習的教材:四上第二課阿里山看日出、第十課建築界的長頸鹿(裡面有介紹101),這樣就能讓學習奠基於過去的學習基礎上,讓學習更有效率。
所以教師備課時,可以更關注教材間的連繫,最方便的方法就是透過每冊的目錄來思考。
【教學思考三:單元連貫性】
國小語文教材皆是以單元主題的方式,一冊會有四個主題,每個主題裡有三~四篇不等的文章,其主題相關(但通常文體不會完全一樣),會搭配一個統整活動。所以我們就來思考單元主題、各課課文和統整活動間的關係:
扣合性強的,統整活動就能和課文一起教,比如下圖文章的倒敘就能融入一束鮮花這課一起上,也可以單元主旨為寫作題目,各課課文縮寫為內容素材舉例,寫成一篇文章。
扣合性較弱的,比如閱讀天地的這個主題,雖是名家選文,但文本間並沒有更明顯的共同主題,這時可以只就單課文本、主旨考量教學要點,以第十四課愛心樹而言,仍可配合統整活動四的閱讀寫作指導一起上。
【教學思考四:文本分析】
每一個文本都是一個礦區,等著我們去挖掘蒐集最有價值的礦石,再細心切割、琢磨,最後拋光成最閃亮的寶石,因此文本分析更需仔細深刻~
以<愛心樹>為例,本課改寫自謝爾.希爾弗斯坦的繪本,故事描述一個男孩在不同時期對大樹有不同要求,而大樹都盡可能滿足男孩,但並不求回報的故事。文本分析重點如下:
背景
|
地點:空地
|
||
角色
|
大樹(性格:仁慈、貼心、熱心、善良)(給予者)
男孩(性格:自私、依賴、貪心、懶惰)(請求者)
|
||
問題
|
男孩想要錢買東西
|
男孩想要蓋房子給家人住
|
男孩想要船離開
|
解決
|
大樹給他蘋果
|
大樹想給他樹枝
|
大樹給他樹幹
|
結果
|
樹沒辦法給男孩東西,男孩只要靜靜的休息
|
||
核心概念
|
愛的表達和行動(付出和接受)
|
||
寫作特色
|
1.各段有時間過渡句
2.對話呈現出角色的心情轉折
3.以內心獨白、言語、動作呈現大樹的情感
|
【教學思考五:一課一重點】
文本分析後,教師可找出文本最獨特處(其他課無可取代的地方),若文章形式典型、有特色,則教形式為優先考量;若文章的內容、主旨為文章最核心的價值,則可以此為教學重點。麗雲老師也教我們備課時問自己:「教完這課,要寫什麼作文?」來幫助自己判斷,形成一課一重點。